在中醫藥與現代醫學深度融合的今天,中國骨科學術發展正經歷著從“診療標準化”到“技術智能化”的深刻變革。這一進程,在成永忠教授團隊的學術軌跡中體現得尤為鮮明——從南陽《脛骨遠端骨折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的共識研討,到天津COA大會上AI與機器人技術的驚艷亮相,一場從“規范”走向“精準”的骨科診療升級之旅已然展開。 01 南陽:診療標準化筑基,中西醫結合路徑初成 2025年11月12日,在天津COA召開之際,《脛骨遠端骨折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專家共識會議于線上成功召開。由國家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主辦,南陽市中醫院——國家中醫(骨傷)區域醫療中心承辦的《脛骨遠端骨折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專家共識會議在線上成功舉辦。匯聚全國55位骨科、康復、藥學、護理等多領域專家,圍繞脛骨遠端骨折的中西醫結合診療路徑展開深入探討。 會議由項目負責人、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成永忠教授主持。他介紹了該指南的研制背景與進展,指出本指南作為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立項的團體標準,歷經多輪臨床問題篩選、循證研究和修訂完善,目前已進入共識形成與定稿的關鍵時期。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荊志偉副秘書長圍繞臨床問題的規范化作了專題講解,系統傳達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最新發布的《中醫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管理辦法》,強調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在推進國家標準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指南應堅持“中則中、西則西、中西結合”原則,兼顧中醫辨證規律與西醫診療規范,助力中醫藥成果轉化與臨床應用。 在中國中醫科學院臨床醫學基礎研究所劉峘教授的報告中,能清晰的了解到指南研制的嚴謹過程:基于163名骨科醫生的問卷調查與Meta分析,初步形成9項臨床問題及推薦意見,涵蓋手術時機、固定方式、中藥內服外用、中成藥應用等關鍵環節。 專家討論環節氣氛熱烈,萬春友、曹向陽、徐衛國、溫建民、陳薇、王斌、白金廣、王智勇、連智華、張文彬等多位專家圍繞手術與保守治療的適應癥、中成藥臨床應用、中西醫結合在復雜骨折及軟組織修復中的優勢等問題提出建設性意見。部分專家建議進一步強化康復治療、中藥外治法及晚期并發癥處理等內容,以充分彰顯中醫在骨折康復中的特色。 這場會議不僅是一次學術共識的凝聚,更是中國脛骨遠端骨折診療走向標準化、系統化的重要里程碑。 02 天津:AI與機器人登場,智能骨科邁入新階段 而在2025年11月13日的天津,COA學術大會上,成永忠教授團隊已展現出從“標準化”邁向“智能化”的前瞻視野。團隊自主研發的“基于AI算法的外側脛骨平臺骨折CT三維圖像診斷系統”,實現了從影像識別到手術規劃的全流程智能化突破。 該系統不僅具備骨折智能識別、三維重建與模擬復位功能,更創新性地融合了中醫“筋束骨”理論,形成“骨折C定位診斷系統”,實現關節內骨折的精細化分型與復位路徑智能規劃。 在手術執行層面,團隊研發的三臂十一軸與六軸骨科復位機器人已完成數百例臨床驗證,以高精度運動控制與靈活操作能力,推動微創復位手術進入機器人輔助時代。 03 從“規范”到“精準”:一場骨科診療的范式轉移 從南陽的指南共識會議,到天津的智能技術展示,成永忠教授團隊的學術路徑清晰地勾勒出中國骨科發展的雙重脈絡: 一方面,通過制定中西醫結合的診療指南,建立起科學、規范的臨床路徑,推動診療行為的標準化;另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實現從診斷到手術的精準化、個性化與微創化。 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升級,更是診療理念的革新:中醫的整體觀與辨證思維,與現代科技的精準控制、數據驅動相結合,正共同塑造著骨科的未來。 結語 從南陽到天津,從標準化到智能化,中國骨科正在完成一場靜默而深刻的轉型。成永忠教授團隊的努力,不僅推動了脛骨遠端骨折診療的規范化進程,更在智能骨科領域開辟出融合中西的創新路徑。未來,隨著指南的發布與智能技術的推廣,中國患者將迎來更加科學、精準、安全的骨科診療新時代。
在中醫藥與現代醫學深度融合的今天,中國骨科學術發展正經歷著從“診療標準化”到“技術智能化”的深刻變革。這一進程,在成永忠教授團隊的學術軌跡中體現得尤為鮮明——從南陽《脛骨遠端骨折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的共識研討,到天津COA大會上AI與機器人技術的驚艷亮相,一場從“規范”走向“精準”的骨科診療升級之旅已然展開。
01 南陽:診療標準化筑基,中西醫結合路徑初成
2025年11月12日,在天津COA召開之際,《脛骨遠端骨折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專家共識會議于線上成功召開。由國家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主辦,南陽市中醫院——國家中醫(骨傷)區域醫療中心承辦的《脛骨遠端骨折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專家共識會議在線上成功舉辦。匯聚全國55位骨科、康復、藥學、護理等多領域專家,圍繞脛骨遠端骨折的中西醫結合診療路徑展開深入探討。
會議由項目負責人、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成永忠教授主持。他介紹了該指南的研制背景與進展,指出本指南作為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立項的團體標準,歷經多輪臨床問題篩選、循證研究和修訂完善,目前已進入共識形成與定稿的關鍵時期。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荊志偉副秘書長圍繞臨床問題的規范化作了專題講解,系統傳達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最新發布的《中醫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管理辦法》,強調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在推進國家標準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指南應堅持“中則中、西則西、中西結合”原則,兼顧中醫辨證規律與西醫診療規范,助力中醫藥成果轉化與臨床應用。

在中國中醫科學院臨床醫學基礎研究所劉峘教授的報告中,能清晰的了解到指南研制的嚴謹過程:基于163名骨科醫生的問卷調查與Meta分析,初步形成9項臨床問題及推薦意見,涵蓋手術時機、固定方式、中藥內服外用、中成藥應用等關鍵環節。

專家討論環節氣氛熱烈,萬春友、曹向陽、徐衛國、溫建民、陳薇、王斌、白金廣、王智勇、連智華、張文彬等多位專家圍繞手術與保守治療的適應癥、中成藥臨床應用、中西醫結合在復雜骨折及軟組織修復中的優勢等問題提出建設性意見。部分專家建議進一步強化康復治療、中藥外治法及晚期并發癥處理等內容,以充分彰顯中醫在骨折康復中的特色。
這場會議不僅是一次學術共識的凝聚,更是中國脛骨遠端骨折診療走向標準化、系統化的重要里程碑。
02 天津:AI與機器人登場,智能骨科邁入新階段
而在2025年11月13日的天津,COA學術大會上,成永忠教授團隊已展現出從“標準化”邁向“智能化”的前瞻視野。團隊自主研發的“基于AI算法的外側脛骨平臺骨折CT三維圖像診斷系統”,實現了從影像識別到手術規劃的全流程智能化突破。

該系統不僅具備骨折智能識別、三維重建與模擬復位功能,更創新性地融合了中醫“筋束骨”理論,形成“骨折C定位診斷系統”,實現關節內骨折的精細化分型與復位路徑智能規劃。
在手術執行層面,團隊研發的三臂十一軸與六軸骨科復位機器人已完成數百例臨床驗證,以高精度運動控制與靈活操作能力,推動微創復位手術進入機器人輔助時代。
03 從“規范”到“精準”:一場骨科診療的范式轉移
從南陽的指南共識會議,到天津的智能技術展示,成永忠教授團隊的學術路徑清晰地勾勒出中國骨科發展的雙重脈絡:

一方面,通過制定中西醫結合的診療指南,建立起科學、規范的臨床路徑,推動診療行為的標準化;另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實現從診斷到手術的精準化、個性化與微創化。
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升級,更是診療理念的革新:中醫的整體觀與辨證思維,與現代科技的精準控制、數據驅動相結合,正共同塑造著骨科的未來。
結語
從南陽到天津,從標準化到智能化,中國骨科正在完成一場靜默而深刻的轉型。成永忠教授團隊的努力,不僅推動了脛骨遠端骨折診療的規范化進程,更在智能骨科領域開辟出融合中西的創新路徑。未來,隨著指南的發布與智能技術的推廣,中國患者將迎來更加科學、精準、安全的骨科診療新時代。
本文章轉載自好大夫平臺:
https://station.haodf.com/health/article?healthId=8618455769&articleId=9394834047
中文
英文




